碳約束下的突圍:石化行業如何破局碳雙控?
——2025石化產業發展大會雙碳與綠色發展論壇專題報道
當前,我國正全力推進從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的全面轉型。這一戰略調整標志著我國能源管理和碳減排機制朝著精準化、系統化方向大步邁進,將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筑牢制度根基。碳排放雙控背景下,石化化工行業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又該如何突圍?在4月29日舉行的雙碳與綠色發展論壇上,與會專家們給出了答案。
戰略轉型
從能耗雙控邁向碳排放雙控
在“雙碳”目標引領下,我國正加速構建綠色低碳發展新格局。“十四五”以來,全國能耗總量超預期快速增長。2023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為57.2億噸標煤,比上年上漲3.1億噸標準煤,漲幅為5.7%。2024年約為59.6億噸標煤,比上年上漲2.4億噸標準煤,漲幅為4.2%。其中,非化石能源消費增長15.3%,明顯高于全國能源消費增速。
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的關鍵時期,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成為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適應新發展階段需求的重大戰略決策。能耗雙控,即對能源消費總量和能源消費強度實施控制,旨在減少能源消耗對環境的影響,同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碳排放雙控,則聚焦于碳排放總量控制和碳排放強度控制。
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的戰略轉型,意味著我國能源管理體系迎來深刻變革。通過制度創新、市場激勵與技術創新協同發力,我國正逐步形成覆蓋重點行業、多維標準、全層級制度的“雙碳”治理體系,為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色動能。
▲ 圖為心連心化學工業集團綠色廠區
雙碳與綠色發展論壇上,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副主任符冠云介紹說,“十四五”以來,我國能源消費增長迅猛。值得關注的是,新能源消費激增的同時,傳統煤炭消費也顯著回升。同時,隨著石化化工行業產業升級進程持續推進,能源使用方式正從燃料向原料持續轉變。談及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向的原因,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副主任符冠云談到,“若仍沿用能耗雙控邏輯來限制總量,煤炭和新能源可能會同時受限,這顯然與時代發展和能源轉型的趨勢背道而馳。而且,能耗雙控是對能源消費總量的控制,也會限制原料用能,進而阻礙產業升級。”
據了解,2021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需要創造條件盡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黨的二十大報告則圍繞能耗雙控和碳排放雙控提出關鍵方向。報告提出: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符冠云表示,這一要求增加了一定的彈性,由過去的“考核”轉向增加事前、事中的監管;同時,也顯示出由全面控能轉向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放開非化石能源和原料用能,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
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和傳統高碳行業,石化化工行業在這一轉型過程中既面臨嚴峻挑戰,也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符冠云在論壇上做主旨報告時表示,在碳排放雙控背景下,我國石化化工行業低碳轉型呈現四大趨勢:一是基本面持續向好。隨著我國產業升級與消費升級,新材料需求將持續增長。尤其是針對近期備受關注的關稅問題,符冠云指出,貿易戰只會改變貿易流向,不會改變需求總量,中國產業優勢仍在。
二是承壓期漸近尾聲。“十四五”以來,石化化工行業能耗高速增長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目前這一趨勢已出現轉折。盡管能耗仍在增長,但高速增長期即將結束,未來將進入穩定增長階段。當前,乙烯、丙烯、PX等主要產品自給率已基本達到合理水平,行業從超高速增長轉向穩步增長,為低碳轉型創造了條件。
三是硬約束日益臨近。為實現2030年碳排放較2005年下降60%~65%的碳減排目標,全國及工業領域將迎來較為嚴格的碳排放雙控目標約束,石化化工行業目標同樣趨嚴。同時,碳交易市場擴圍、國際貿易壁壘等因素,將影響行業發展基本面與比較優勢。
四是多手段先行先試。石化化工行業聚集了原料用能、高溫熱等諸多減排難點,且設備投資鎖定期長,技術創新尤為重要。“十五五”期間,行業需通過多手段先行先試,避免“鎖定效應”,提前謀劃低碳創新格局。盡管客觀上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可能增長,但可通過減少浪費、優化進出口、循環再生、工藝優化、節能提效、使用低碳能源等手段,最終實現2060年碳中和目標。
制度協同
碳市場與雙控制度聯動發力
從能耗雙控到碳排放雙控,我國綠色轉型的制度框架已邁入精細化、專業化階段。在此背景下,碳排放雙控制度與全國碳市場的協同效應日益凸顯。
2024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明確,到2025年,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進一步完善,一批行業企業碳排放核算相關標準和產品碳足跡標準出臺實施,國家溫室氣體排放因子數據庫基本建成并定期更新,相關計量、統計、監測能力得到提升,為“十五五”時期在全國范圍實施碳排放雙控奠定基礎。
與此同時,全國碳市場持續擴圍。今年3月26日,生態環境部發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工作方案》。此次擴圍后,將新增1500家重點排放單位,覆蓋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占比提升至60%以上。
符冠云談到,碳市場的建設主要有三個目的:一是錨定預期,即國家深度脫碳的戰略預期。二是降成本,由于不同行業、領域的減碳成本存在差異,因此企業可自主選擇自行減碳或通過購買碳配額等方式履約,其核心是為企業設置最低履約成本的機制。三是促進技術研發。符冠云表示,碳市場收益的很大一部分將用于支持技術研發,推動技術持續進步以降低減碳成本,形成循環。“國家綜合考慮碳達峰、碳中和的總體要求,以及行業綠色發展現狀、轉型緊迫性等因素,目前已將電力等行業納入碳市場,下一步石化、化工等高排放行業也將逐步納入,以此擴大碳市場覆蓋范圍,完善中國碳定價的整體機制。”符冠云表示。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CCER)在經歷七年暫停后于2024年1月重啟,并于2025年3月完成首批項目簽發,標志著我國碳市場進入“強制+自愿”雙輪驅動的新階段。
據了解,CCER作為全國碳市場的重要補充,允許企業通過購買自愿減排量抵銷不超過5%的碳排放配額。2024年1月重啟后,生態環境部發布首批6個方法學,涵蓋海上風電、光熱發電、造林碳匯等領域,并設立嚴格的審批機制以確保減排量的真實性和唯一性。
本次論壇上,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創新業務部總監韓翠蓮在進行主旨報告時指出,CCER的運行機制是企業根據所屬行業的控排目標及產品生產情況,獲得相應的碳排放配額。自今年起,履約周期調整為一年一履約,趨于常態化運行。每個履約周期結束后,企業需將實際碳排放量與配額比對:若實際排放量低于配額,表明其控排水平或生產先進性高于行業平均,剩余配額可出售以獲取減排收益;若實際排放量高于配額,則需從市場購買配額,以完成與排放量等額的配額上繳履約。
“企業除購買配額外,還可購買部分‘溫室氣體減排量’(即CCER減排量,依據《碳市場交易管理辦法》規定)”。韓翠蓮向記者表示,這一設計目的有二:一是控成本,減排成本低的企業可優先減排并出售配額,成本高的企業可通過購買配額降低履約成本;二是促技術,CCER機制基于項目制,先進減排技術通過項目開發CCER,部分減排量流入配額市場,另一部分可用于企業或個人自愿減排與注銷(如自愿碳中和聲明、供應鏈低碳要求等場景)。此舉推動強制碳市場與自愿碳市場協同發展,使CCER減排量成為強制市場的重要補充及碳市場交易流通的關鍵指標。
可以說,CCER是推動低碳技術發展的市場化引擎。談及具體到石化、化工行業,哪些低碳技術可通過CCER項目實現經濟價值,韓翠蓮表示,從碳資產開發角度,可將石化、化工行業減排技術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如節能改造(如綠色照明)和非二氧化碳氣體回收(石油石化行業常見的甲烷、氧化亞氮等直接排放)。這類技術基于企業現有運行邊界,納入全國碳市場后屬于配額管控范圍。例如,企業原本年排放100萬噸,經節能改造后排放90萬噸,配額仍為100萬噸,節省的10萬噸配額可直接進入市場交易。因此,這類技術并非不能開發CCER項目,而是無需開發,通過配額履約即可實現經濟價值。
第二類是避免溫室氣體排放(零排放),典型如可再生能源(風電、光伏等)和制冷劑替代。目前常規可再生能源技術(如風電、光伏)已成熟,不再具備CCER開發的先進性,但光熱、海上風電等仍處于技術示范階段,需碳市場資金支持,可謹慎評估開發潛力。
第三類是可再生能源延伸利用,以“可再生能源制氫”為例,用綠氫替代傳統工藝(如藍氫),可作為CCER減排項目。未來控排行業的減排量核算將從“企業整體”轉向“裝置/設施單位產品排放強度”,獨立運行的綠色能源項目(如綠氫裝置)具備開發可行性。
韓翠蓮還指出,石油石化行業獨具優勢的生物替代技術值得重點關注。生物基材料在生長過程中吸收二氧化碳,若轉化為非燃料產品(如生物基塑料),碳將長期固定在產品中,形成“負碳效應”,屬于富碳技術,是碳市場重點支持方向,也是行業轉型的關鍵領域。此外,基于自然的“增匯技術”(如造林、森林經營等)同樣具有碳匯開發潛力。
節能路徑
多措并舉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近年來,相關部委密集出臺多套節能降碳政策,持續加大節能工作力度。對于石化化工行業來說,去年5月發布的《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尤為重要。該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億噸以內,煉油、乙烯、合成氨、電石行業能效標桿水平產能占比超30%,能效基準水平以下產能完成技術改造或淘汰退出,同時兩年內形成4000萬噸標準煤節能量。此外,該方案還提出三方面措施:一是嚴格產業政策要求,禁止新建用汞的聚氯乙烯產能,新建和改擴建煤化工項目須達能效基準水平和環保績效A級水平,全面淘汰200萬噸以下減壓裝置;二是加快節能降碳改造,推進能量系統優化、高低壓蒸汽梯級利用、余熱余壓充分利用,推廣大型高效壓縮機、氣化爐等先進設備;三是推進工藝流程再造,包括新一代離子膜電解槽工藝、可再生能源替代及可再生能源制氫技術應用等。
符冠云認為,當前石化、化工行業相關項目的布局對未來影響深遠。“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可能增長,但我們可以通過減少浪費、優化進出口結構、推動循環再生、工藝優化、節能提效、使用低碳能源等一系列手段,最終實現2060年的減排目標。”他表示,這一總體思路中孕育著巨大的機會與可能。
記者了解到,當前,石化化工行業過剩的大宗通用產品增長放緩,而與新興產業貼合、關乎民生改進的新型材料增長較快。這要求企業立足市場需求調整產業結構,延長產業鏈并提升附加值。
從具體路徑來看,首先,新能源與綠色化工的融合發展為行業開辟了全新增長空間。符冠云表示,近年來,綠色氫氨醇項目在我國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區備受關注,國際機構也看好其前景。但需注意,在供給充足的前提下,研判有效需求至關重要。符冠云指出,若缺乏有效需求,可能導致產能過剩,綠色產品也需與傳統“灰色產品”競爭性價比,這一點需高度關注。
“傳統煤化工或天然氣制氫項目,全流程產能配置固定且匹配度高。但風光制氫受上游風光資源波動性、間歇性和隨機性影響,存在‘頭大尾小’的特性。”本次論壇上,東華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李全偉特別圍繞風光制氫氨醇技術進行了交流。他提示企業,風光制氫氨醇項目最上游的風光裝機規模需預留峰值容量,而中下游的制氫、合成氨、甲醇等環節若按峰值規模配置,將導致投資過高。因此,需在項目規劃階段科學界定各環節裝置的經濟規模,平衡風光波動性與產能利用率的矛盾。此外,李全偉還談到,為適應風光發電的波動性,需研發可快速響應電源波動的制氫設備和靈活調控的控制回路。裝置投產后,波動性電源引發的連鎖反應將進一步放大控制難度。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 俯瞰綠色工廠——中海化學富島有限公司
其次,在原料優化方面,我國石化化工行業大有可為。符冠云表示,我國化學品原料結構明顯偏煤,結構優化空間巨大,節能潛力巨大。此外,生產系統流程再造的數字化、智能化節能降碳潛力,也有待深入挖掘,這些將從根本上改變能耗結構。
中國寰球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工藝室副主任張晶談到,石化行業作為節能減碳重點領域,未來將納入碳排放交易市場。隨著全球碳價趨同,我國碳排放成本持續上升,低碳烯烴生產路線將憑借“低碳紅利”強化成本優勢,而高碳路線需承擔額外成本,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此外,電氣化是行業綠色轉型的關鍵。符冠云表示,電氣化重點解決工業用熱替代問題。從不同行業用熱分布看,重工業高溫熱需求占比高,低碳解決方案有限。化工行業用熱需求最大,其中低溫熱占比不足30%,但電氣化仍有應用空間,例如污水處理等輔助系統可通過熱泵、電加熱滿足需求。而在高溫熱方面,隨著技術不斷進步,也有望實現新的突破。
論壇上,張晶介紹了電氣化助力石化化工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的相關情況。他表示,供熱占工業碳排放60%以上,推動工業電氣化、用綠電/綠氫替代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是石化化工行業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關鍵路徑。我國電氣化發展總體處于中期階段,工業用電終端用能比重與整體電氣化率基本一致,約為26.2%。但黑色金屬、建材、化工、有色金屬4個重點排放行業平均電氣化率僅17.8%,其中化工行業為15.9%,仍存在較大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