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華化學、巴斯夫、陶氏等榮登2025年中國ESG影響力榜單,有何深意?
新聞事件
近日,《財富》中文網正式發布“2025年中國ESG影響力榜單”,萬華化學、浙江恒逸、巴斯夫、科思創、陶氏化學等11家中外化工企業強勢登榜。
據了解,近300家中國公司和跨國外企的中國子公司前來申報今年的榜單,共有100家企業上榜,廣泛分布于新能源、制造、互聯網、金融、大健康等領域。
新聞深一度
化工行業新聞熱點解讀
在當今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ESG(環境、社會和治理)已成為衡量企業發展的重要標準。ESG不僅關乎企業的社會責任,更直接影響其長期競爭力和市場價值。小編摘選上榜企業的實踐案例,供讀者參考。
圖片來自萬華化學
本土企業:從 “無廢工廠” 到 “材料革命”
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024年,公司的煙臺基地率先開啟山東省“無廢集團”建設試點,覆蓋14家試點企業,成功達到“無廢集團”A級示范標準。提出“四維減廢”理念,建設固廢管理智慧化平臺,實現了固廢減量4.7萬噸、資源化利用4.5萬噸。正式發布化工行業首個材料大模型,可以為客戶提供產品咨詢、牌號推薦、技術支持等問答服務。
浙江恒逸集團有限公司
公司生產逸泰康、抗菌聚酯、生物基聚酯等環境友好型產品,同時發展廢舊聚酯的化學回收技術。2024年,通過升級改造鍋爐,整體能耗降低約9%;全年節約新鮮水量約510萬噸。在投資設廠的文萊,推動設立三個專項人才聯合培養項目,提供全額獎學金,為當地培養不同層次的化工專業人才。
恒申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公司自主研發低碳產品EcoLactam®,其生產的紗線較常規錦綸產品有效減少70%碳排放。自主研發的化學再生己內酰胺專利技術,可以對廢棄化纖制品進行回收再利用,投產后將填補國內消費后錦綸廢料化學再生領域的技術空白。
在華外企:技術輸出與生態共建的雙重使命
威立雅(中國)環境服務有限公司
威立雅在中國為城市及工業領域提供水務、廢棄物回收與再利用、能源管理等服務。旗下的威立雅華菲是中國再生塑料行業的領先企業,每年回收170,000噸塑料,制成的產品廣泛應用于紡織、食品及飲料包裝、汽車等領域。威立雅與燕山石化組建的合資公司采用“工業污水處理達標排放+濕地自然生態修復系統”綜合凈化方案,將已經停用的氧化塘修復成牛口峪濕地公園。
霍尼韋爾(中國)有限公司
霍尼韋爾在中國的綠色工廠總數已經達到7座,公司在中國生產制造的產品超過75%來自這些國家級或省級綠色工廠。公司正攜手合作伙伴推動可持續航空燃料成熟解決方案的落地。其中,霍尼韋爾助力浙江嘉澳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連云港市建設的大型可持續航空燃料生產基地,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采用Ecofining™工藝技術并率先投入生產的可持續航空燃料裝置之一。
科思創(上海)投資有限公司
2023年,公司推出消費后物理回收含量達到90%的聚碳酸酯產品,相較傳統化石基材料減少約70%碳足跡,為電子、汽車等領域提供循環低碳解決方案。2024年,科思創上海一體化基地有超過三成的電量來自綠電。科思創廣州、佛山和深圳基地也已經實現100%綠電供應全覆蓋。同時,上海基地“自產自消”的綠電比例正在穩步攀升。
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
除了自身減碳之外,自2022年起,巴斯夫持續推行“供應商二氧化碳管理”計劃,邀請包括大中華區的供應商在內的全球供應商加入。該計劃旨在通過與供應商分享巴斯夫的產品碳足跡評估方法和工具,幫助提高巴斯夫外購原材料的碳排放透明度。2024年在華倡議并發起“零碳循環紙杯先行者聯盟”,旨在推廣一次性紙杯的可循環利用。
陶氏化學(中國)投資有限公司
陶氏是全球購買可再生能源最多的20家公司之一。在中國,廣州工廠在廠房頂部安裝2,200平方米的太陽能板,每年能夠降低200噸的溫室氣體排放。張江研發中心使用太陽能替代電熱水器,每年可以降低120噸的溫室氣體排放。上海落成的“世外陶園”公益項目,以環保低碳的材料解決方案為社區居民營造健康舒適的公共空間。參與“美麗中國”支教項目,助力推進中國農村地區的STEM教育。
林德(中國)投資有限公司
林德中國持續購買并使用的綠色低碳電力占公司生產用電已經超過20%。2024年,林德為萬華化學煙臺生產基地完成一套65,000標準立方米/小時空氣分離裝置由蒸汽驅動到電力驅動的原地改造及升級項目,預計每年減少二氧化碳絕對排放量達到12萬噸。
上榜企業實踐,為行業帶來哪些價值參考?
技術創新:破解循環經濟與降碳難題的核心驅動力
榜單顯示,核心技術突破正成為化工企業踐行ESG、提升競爭力的關鍵環節。
萬華化學引領行業智能化,推出化工領域首個材料大模型,賦能客戶服務與產品研發,其煙臺基地“無廢集團”智慧平臺推動固廢減量4.7萬噸、資源化利用4.5萬噸。
恒申控股自主研發的化學再生己內酰胺專利技術,瞄準國內消費后錦綸廢料化學再生領域空白,其低碳產品EcoLactam®紗線可降低70%碳排放。
科思創推出消費后物理回收含量高達90%的聚碳酸酯產品,碳足跡較傳統材料減少約70%,為電子、汽車業提供循環方案。
恒逸集團持續投入環境友好型產品(如逸泰康、生物基聚酯)研發,并深耕廢舊聚酯化學回收技術。
多元減碳路徑:綠電普及加速
中外化工企業在減碳策略上展現出不同的側重點,但綠電應用成為共同選擇。
科思創上海基地超三成用電、廣深佛基地100%用電為綠電;林德中國生產綠電使用占比超20%;陶氏廣州工廠太陽能板年減碳200噸,張江研發中心太陽能替代減碳120噸。
責任外延:從環境保護到社會價值創造
領先化工企業的ESG實踐已超越基礎環保合規,向更廣泛的社會價值創造拓展。
發力資源循環:威立雅華菲(威立雅在華企業)年回收塑料17萬噸,產品廣泛應用于紡織、包裝、汽車,實現資源高效循環。威立雅與燕山石化合作的濕地修復項目,將廢棄氧化塘轉變為牛口峪濕地公園,示范工業與生態和諧共生。
社區共建與教育投入:陶氏化學打造“世外陶園”低碳社區公益空間,并參與“美麗中國”支教項目,助力農村STEM教育。恒逸在海外設廠地積極培養本地化工人才。
供應鏈賦能:巴斯夫的供應商碳管理計劃旨在提升全產業鏈碳排放透明度。
《財富》榜單深刻反映,ESG已從附加題變為化工行業的必答題,更是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業內人士指出,隨著中國“雙碳”戰略的深入推進和全球ESG監管趨嚴,化工行業的綠色技術競賽將持續升級。能否在循環經濟關鍵技術、深度脫碳路徑、綠電規模化應用以及負責任的產業鏈管理上取得突破,將成為決定企業未來市場地位的關鍵因素。本次上榜企業的實踐,為全行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