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加速發展新質生產力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對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和時代特征進行了詳細闡述;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和論述,為我們深刻理解和把握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
當前,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而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研究院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結合點,創新要素的活躍地、創新動能的聚集地,是科技創新的“橋頭堡”。中石化(大連)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稱“大連院”)作為新中國第一家煉油技術科研機構,70余年來始終以科技報國、創新篤行為己任,以人造石油技術支撐新中國經濟和國防建設,以系列加氫催化劑的國產化、固定床渣油加氫技術、清潔汽柴油生產技術、“量體裁衣”加氫裂化技術等引領支撐中國煉油技術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
“十四五”以來,大連院深挖重油轉化基礎本質,填補了我國煉油行業自主創新技術中最后一塊拼圖——沸騰床渣油加氫,構建了以STRONG沸騰床為平臺的技術譜系,全面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形成了平臺技術,可協助企業實現產品結構靈活調整,成為當下劣質渣油高效轉化的首選。緊盯能源安全,開發的氫氣純化技術、高溫固體氧化物電解水制氫(SOEC)技術、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分布式熱電聯供技術、全鐵液流電池儲能技術、綜合能源管控技術等應用示范,助力新型能源體系構建。聚焦石化行業轉型升級,開發的碳四輕烴制備可降解材料單體技術、催化油漿制備高端針狀焦技術、白油制備動物疫苗用油技術、相變蠟作為航天相變材料等全面推廣應用,有效支撐石化工業補鏈延鏈強鏈,充分展示了科技創新對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石化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作用。
圖為中石化(大連)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侯栓弟
以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產業升級迭代
沒有落后的產業,只有落后的企業。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石油石化仍將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基礎產業,提質增效升級的空間巨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要忽視、放棄傳統產業。大連院將錨定“世界級、高科技、一體化”的要求,以高端化、綠色化、數智化為核心,鍛造技術新優勢,引領支撐煉化產業轉型升級。
引領“油轉化”“油轉特”轉型。充分利用國內外海量的石化資產,深刻審視石化資源用途和過程改變的新趨勢、從燃料變為原料的新機遇,重新思考傳統技術適應未來化工原料要求的新特點,強化特定烴類的選擇性,實現精準加氫和選擇性裂化,推進低成本“油轉化”。精準聚集高端潤滑油脂、高端碳材料、高端白油、可降解材料單體等技術,大力推進“油轉特”,助力延鏈補鏈強鏈。同時,對已歷經百余年發展和技術迭代的煉油化工領域技術,開展有組織的“從1到0”的反向應用基礎研究,深化從分子層面對工藝技術再認識,強化過程選擇性和理性設計,使傳統技術綻放新春。
大力推進綠色化轉型。謀劃布局綠電替代、新能源分布式發電和源網荷儲一體化等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應用,推動多能耦合發展。以“降低石油石化的碳排放和碳足跡為目標的綠氫煉化”為落腳點,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研究綠氫作為原料的未來煉廠產業鏈重塑,構建新的技術創新鏈,不斷實現新能源耦合傳統產業發展。立足節能環保及碳核算先發優勢,整合廢水、廢氣、固廢和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構建基于物流、能量流和碳流的全廠優化系統,形成減污降碳協同發展的技術構架。以大環保的理念,從末端治理向資源化利用轉變,推進廢舊塑料、廢催化劑等循環經濟發展。
以數智賦能產業升級。當下,人工智能已經成為許多行業提升效率和優化的有力武器,石油作為一個難以定量和基元機理描述的復雜體系,大數據和數據邏輯分析為優化操作提供了無限可能。依托中國石化人工智能技術聯合研發中心,以建立重點核心裝置數字孿生和大數據混合模型為抓手,提升煉廠數智化水平,增強裝置的優化空間和操作安全性。構建石化基礎數據庫,開發煉化大模型、石化智能機器人等關鍵技術,不斷豐富AI場景,打造石化智能大腦,支撐未來智慧石化。
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增強發展新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當前,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已成為引領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開辟新賽道、塑造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選擇。圍繞中國石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和規劃,大連院將匯聚資源、突出重點,堅持技術先導、示范先行,加強戰略性新興領域開拓,著力新能源、新材料領域的技術攻關,通過中國石化豐富的應用場景打造一批標桿性項目,以點的突破形成面的提升,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力爭在新能源領域取得突破。以氫氣吸附純化技術推廣應用為依托,以SOEC、海水制氫技術突破為著力點,助力中國石化“第一氫能公司”和氫能現代產業鏈鏈長建設。加快液流電池儲能技術的研發和推廣,解決太陽能、風能以及氫能等可再生能源間歇性、波動性的限制。持續深化分布式微電網技術和綠色低碳綜合能源智慧管控系統研發,針對石化上游采油、風電、光伏等不同應用場景,提供不同的零碳解決方案。
大力推進高端材料技術的布局攻關。充分利用中國石化豐富的富芳烴油漿資源,開發負極焦系列化產品以及穩定化生產技術,形成體系化、戰略化、品牌化的負極材料市場控制力量。加強合成生物學技術手段的研究,持續深化微生物篩選、基因工程、酶蛋白工程、生物過程調控等研發平臺,集中攻關非糧生物基單體及材料產業鏈技術,探尋中國石化低碳發展新路徑。緊跟全固態電池的發展契機,加快關鍵材料、電池制造產業化技術研發,支撐中國石化動能接續。
著力營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良好生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大連院將深化科研體制機制改革,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打造人才鏈,推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加快現代化研發體系建設。構建“小核心、大協作”的科研創新體系,以重大項目培育來拓展產業疆域、引領行業轉型發展。持續深化拓展“賽馬”“揭榜掛帥”等科研攻關組織模式,探索研究特區和研究組群,賦予項目負責人更大的決定權,打造更柔性的組織形式、更高效的資源配置模式、更廣泛的智力資源、更開放的創新生態,不斷提升體系化攻關能力。堅持“以客戶為中心”,推進創新鏈與產業鏈的融合,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貫通基礎研究、中試實驗和工業應用,推動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快速轉化。
打造一流人才隊伍。新型勞動者是新質生產力中最活躍、最能動的主體。大連院將持續深入推進人才強院工程。完善培養體系,廣搭平臺、優化機制,想方設法盤活現有人才資源,多措并舉培養能打大仗、能打硬仗的人才隊伍,持續系統地“生才”。厚植招才引智的沃土,圍繞戰略布局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廣納海外高層次人才和“高精尖缺”特殊人才,用好國內外合作團隊和聯合培養研究生資源,靈活開放地“聚才”。完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樹牢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精準有效地“理才”。構建以戰略科學家、國家卓越工程師、領軍人才、青年骨干為體系的人才雁陣格局,以重大項目為核心的柔性團隊,形成優勢互補、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用才”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