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端制造中的石化力量
煙火里的幸福成都,雪山下的公園城市。成都,這座連續14年位居“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的城市,這座被外界標簽為“慢節奏”“煙火人間”的城市,如今正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在一汽-大眾成都工廠的流水線上,一輛輛整車組裝完成;在成都京東方工廠里,用作智能手機屏幕的柔性顯示屏陸續下線……“成都制造”的名聲越來越響亮。在“制造強國”目標下,“成都制造”未來潛力無限,而石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正全力支持著“成都制造”演繹為“N”種可能。
做好先進制造業的“底盤”
7月的成都正是旅游旺季,雙流國際機場一派繁忙景象,飛機一架接一架地起落。當調研組乘車前往市區,夜色下的成都街頭華燈初上,繁華街道上車輛川流不息,五彩繽紛的霓虹燈下,人們在悠閑愜意地散步。
此刻,在彭州市成都新材料產業化工園區內,園區龍頭企業—中國石油四川石化有限公司廠區也燈火通明,煉化裝置正夜以繼日生產著高品質汽柴油、航空煤油、乙烯、丙烯……等等。公司1000萬噸/年煉油和80萬噸/年乙烯項目自建成投產以來,已累計加工原油6946萬噸,每年為成渝地區供應了占比45%的航空煤油和超350萬噸的高品質汽柴油,滿足四川16個機場的80%航空煤油需求,有力保障了西南地區能源供應安全。
作為國家實施能源戰略布局和支持西部發展以點帶面的特別重大項目,四川石化大煉化項目不僅為成渝經濟圈源源不斷提供油品保障,更為成都乃至西南地區先進制造業的發展提供著堅實的化工原材料支撐。
《成都市“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中提出,成都將打造電子信息、裝備制造2個萬億級產業集群,集成電路、汽車制造、新型材料等10個以上千億級產業集群。為實現這一目標,成都聚焦城市戰略目標、支撐城市核心功能、構筑產業比較競爭優勢,圍繞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以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等趨勢,著力布局構建電子信息、數字經濟、航空航天、新材料、現代交通、綠色低碳、大健康、新消費、現代農業等產業生態圈和重點產業鏈,推動制造業邁向高質量發展。而基礎化工原料正是先進制造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材料。
順應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發展的方向,成都新材料產業化工園區作為成都市唯一的省級化工園區,將發展定位于—為四川及西南地區電子信息、汽車與航空、生物醫藥、新能源等四大產業提供電子化學品、高性能工程塑料、氫源等原材料,提升產業鏈本地材料配套率。2022年園區實現產值636.84億元,比上年增長24.7%,約占彭州市工業經濟的55%,四川省化工行業的10%。
成都新材料產業化工園區有關負責人告訴調研組,園區目前正積極推進四川石化“減油增化”轉型升級,在現有每年300多萬噸優質化工原料的基礎上,每年為電子信息、汽車制造等重點產業集群新增優質化工原料。據不完全統計,在鋰電電解液、負極材料、負極包裹材料、導電漿料等4個細分領域,能夠滿足全省動力電池關鍵材料76%、11%、20%、66%的配套需要。
同時,園區依托四川石化提供的環氧乙烷、油漿、乙烯焦油等獨特資源,簽約引進負極材料、電解液溶劑、隔膜等項目,填補西南地區產業空白,助力四川省“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動力電池產業基地”。
“碳”尋綠色發展新賽道
在位于成都劍南大道中段的四川能投大廈內,占地560平方米由四川化工集團投建的全釩液流電池儲能示范項目令人眼前一亮。全釩液流電池具備安全性高、擴容性強、循環壽命長、全生命周期成本低等優點,是目前商業化較為成熟的液流電池,在長時儲能領域大有可為。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于2022年9月建成的1套50kW/300kWh光伏發電一體化儲能系統和1套50kW/300kWh調峰(削峰填谷)儲能系統,正持續開展設備調試和優化,著力提高能量效率和實現系統長周期穩定運行。”四川化工集團有關負責人向調研組介紹道。
據悉,在上述示范項目穩定運行的基礎上,四川能投永甫公司年產2000立方米全釩液流電解液中試項目已在雅安落地,運行情況良好,中試完成后擬全面產業化;1MWh全釩液流電池儲能系統單元模塊技術開發及儲能系統性能升級項目也正在建設中。
全釩液流電池儲能項目僅是四川化工集團轉型發展的一個縮影。調研組從四川化工集團的“十四五”規劃中看到,公司結合市場需求和四川本地礦產資源稟賦,重點發展電解液等電池材料、新能源電池、儲能系統應用等電化學儲能;結合四川能投集團現有的PTA等新材料產業資源,發展生物法PDO項目及下游PTT聚酯產業鏈,布局生物基材料等綠色化工新材料產業;結合四川能投集團在攀西地區氫能產業的布局,推進傳統化工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重點發展電解水制氫及下游化工產業鏈為主的綠色能源新型化工產業,實現攀西地區綠色氫能與化工的耦合發展等。
不難看出,四川化工集團的產業發展方向、布局、重點項目,不僅密切結合當地區域經濟發展的市場需求,而且都更加突出了綠色低碳特征。
同屬四川能投集團化工板塊的另一家老牌化工企業——川化集團也正在悄然蝶變。川化集團成立于1956年,公司前身為四川化工廠,1992年被國家認定為“特大型企業”。按照國家化工行業去產能調結構的產業政策要求,2015年,川化集團開始淡出傳統化工生產,開啟改革發展轉型升級之路。
川化集團以石油化工、天然氣化工、化學新材料、農用化工為方向,大力發展綠色、高端、精細化工產業,已形成綠色化工、土地綜合利用、化工服務業“1+2”產業體系。
在四川南充,川化集團正在以100萬噸/年PTA裝置為基礎,向上、向下延伸產業鏈,最終形成“PX—PTA—下游聚酯新材料”的全產業鏈,做強做優南充石化園區聚酯產業。
川化集團切入化工新材料這一新賽道,并選擇走自主研發技術的道路。公司投建的PEN項目屬于新興的特種高性能工程塑料,處于材料金字塔頂端,擁有全部自主知識產權,為國內首套千噸級產業化示范裝置,填補了國內特種高分子材料聚芳醚腈系列產品空白,突破了國外對該系列產品的技術壟斷。
此外,在農用化工方面,川化集團深挖鉀肥產業潛力;在石油化工方面,還通過國企民企合作模式,進軍高清潔油品領域。“全面發展、火力全開,公司到‘十四五’末,力爭實現資產總額120億元,營業收入100億元,致力成為國內有影響力的化工產業集團。”面對未來,川化人信心滿滿。
劍指高端新材料替代進口
新型材料產業是《成都市“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中所提出的千億產業集群之一。2020 年,成都印發《關于促進成都新型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基于產業現狀,對新型材料產業體系提出構建 “四大優勢材料 + 四大特色材料”,全力打造綠色、低碳、循環的新型材料產業高地。
目前,在新型材料產業優勢領域與特色領域,“成都制造”的有機硅密封膠、芳綸1414纖維、電子級氫氧化鉀、四氟化碳電子特氣等一批化工新材料產品的產能和技術水平保持全國第一序列。
調研組來到位于彭州市九尺鎮的華融化學股份有限公司,高品質氫氧化鉀從這里走向全國。華融化學(成都)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調研組,2018年,華融化學確立并實施“鉀延伸、氯轉型”創新發展戰略,持續向下游精細化工延伸擴展。公司自主研發電子級鹽酸、電子級氫氧化鉀,可實現進口替代,近兩年產值大幅提高。
先進的催化劑屬于材料領域的高端行業,素有工業“心臟”之稱。在位于成都市的西南化工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展廳內,只見黑色、灰色、褐色等不同顏色的催化劑整整齊齊地擺在展示柜內。“這些分別是烴類蒸汽轉化催化劑,甲烷化催化劑、甲醇合成催化劑……”公司有關負責人向調研組一一介紹道。
調研組了解到,近年來西南院在國產催化劑進口替代方面成績卓然:西南院打破了國外催化劑供應商在大型制氫催化劑長期壟斷局面;西南院提供的煤制天然氣催化劑在慶華煤制合成天然氣裝置上實現國外煤制合成天然氣催化劑整爐替代,打破了國外壟斷;XNC-98-5型甲醇合成催化劑同樣打破了外國廠商對甲醇合成催化劑的壟斷。就在不久前西南院與魯西化工合作研發的“低能耗兩段式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技術”通過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評價,總體技術處于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催化劑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創新模式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為成都高端化工新材料發展攢足了“后勁兒”。在位于成都新材料產業化工園區的大連理工成都研究院,調研組了解到,通過構建“柔性引才”“離岸研發”引才新模式,園區成功引進蹇錫高、李燦、彭孝軍等3名院士領銜、7個頂尖科技創新團隊組成的新型材料和綠色低碳產業研發隊伍,落地了“卡脖子”進口替代類、關鍵技術和材料類、新能源類、環保替代類科研項目19個。通過創建“科學家+企業家+工程師”成果轉化模式,成功實現大連理工大學成都研究院蹇錫高院士領銜的耐高溫特種高分子材料項目和彭孝軍院士領銜的電子化學品項目“卡脖子”進口代替類創新項目就地轉化。我們相信,未來,還將有更多的高端“成都制造”從這里走向市場應用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