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市場機制推動電石行業節能降耗
——訪中國電石工業協會秘書長楊傳瑋
今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4部門聯合發布了《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升級實施指南(2022年)》以下簡稱《實施指南》,圍繞煉油、乙烯、PX、合成氨、電石、燒堿、純堿等多個行業,提出了較為具體的節能降碳改造升級工作方向和2025年的具體目標。
我國是電石生產和消費大國,近年來電石行業的企業規模和產業集中度持續提高,整體技術與裝備水平明顯提高,在節能降碳方面還有哪些潛力可挖,近日《中國石油和化工》雜志記者采訪了中國電石工業協會秘書長楊傳瑋。
記者:電石行業在我國工業發展中,起步較早,請您簡單介紹電石行業的能耗水平。
楊傳瑋:在電石行業中,目前每噸電石平均能耗大約在940~950千克標準煤,標桿水平為805千克標準煤/噸,能夠達到先進水平的企業目前較少。據統計,2021年基本上只有3家企業達到了這個水平,這3家企業產能占行業總產能的大約是8%。也就是說,我們這個行業不到10%的產能屬于標桿水平。
對于總產能,我們自己有一個初步的估算。截至2021年底,我國電石總產能3800萬噸/年。其中,大約有25%左右的產能,也就是不到1000萬噸/年的產能是屬于能效低于基準水平的。但這些產能大多實際上是處于停產和半停產的狀態。其他大部分企業的能效水平是高于基準水平,低于標桿水平,這部分產能占總產能的70%以上。
記者:目前我們看到《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2021)》中提到,截至2020年底,我國電石行業能效優于標桿水平的產能占3%,能效低于基準水平的產能約占25%。看起來,電石行業能效低于基準水平的產能占比較高,原因是什么?
楊傳瑋:原因是這部分低于基準水平的產能就是上面提到的1000萬噸產能,大多處于長期停產或者半停產狀態,我們稱之為無效產能。從近年來的產量來看,每年大約在2800萬~2900萬噸。如果按總產能3800萬噸/年來算,這1000萬噸/年無效產能也是過剩的。他們之所以處于停產或者半停產狀態,也是和他們能效水平低息息相關的。他們一是滿足不了當地環保標準或者是行業標準;二是能耗高代表了企業的生產成本高企,所以是不具備市場競爭力的。這部分數據也是根據企業報送的數據進行的初步測算。
記者:對于這一部分無效產能,將采取什么樣的措施推動其完全退出?
楊傳瑋:這部分產能我認為會通過差別化的價格政策來促使其完全退出。差別化的價格政策最主要是指差別電價,比如,對于一些能耗較高的企業,用能越多,那么加在階梯電價中的差別電價是越高的。電費支出是電石生產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千瓦時電加價看起來雖少,累積起來卻是不小的數目。相對于政策調控而言,因高耗能、高排放帶來的差別電價加價成本壓力對于企業將更有切膚之痛,對高耗能、高排放、應淘汰未淘汰等企業起到倒逼作用。
這部分產能的退出也不會對產業布局產生影響,一是總體上屬于過剩產能,二是這部分產能大都來自于工藝裝備相對落后的中小企業。這部分產能的退出對市場健康發展是具有正向作用的,一些地方政府還可能通過產能置換,引進先進項目,這是很好的市場機制的協調作用。
記者:接下來協會在加強前沿引領技術開發、培育一批標桿示范企業方面將有哪些工作推進落實?
楊傳瑋:中國電石工業協會主要聚焦兩方面的工作:一是推動綠色技術工藝的研發應用,比如對于熱解球團生產電石工藝等技術的推廣。我們要把行業的資源整合優化,如研發資源、企業資源,成熟一個推廣一個,通過召開技術推廣現場會等方式,盡快把先進技術推廣開。目前很多企業對于新的節能降耗技術需求是非常迫切的,這些技術不僅有較好的節能降碳潛力,也確實能夠給企業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
二是協助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等主管部分做好具體政策、標準的制修訂等。目前電石能耗國家標準就正在修訂中,里面的具體指標就要結合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等部門出臺的相關工作要求,盡量在今年年底推出最新的標準。
電石行業有一個特殊性,技術創新工作進展比較緩慢,一些比較成熟的技術基本都在行業里面進行了大范圍的推廣和應用,要想推動更多企業達到標桿水平,壓力還是比較大的。因為電石行業在國際上,擁有裝置的國家并不算多,中國是全球第一大電石生產國和消費國,我們可以借鑒的經驗和例子幾乎沒有,因此所有創新幾乎都依靠企業根據生產經營情況獨立推動。下一步中國電石工業協會要加強平臺的搭建,做好相關的協調工作,把相關的工作深入去推進和發展。